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目前加快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我们明确方向、创新制度、聚焦力量。
构建“人民币货币区”
首先,以“人民币货币区”的建设统领第二阶段的人民币国际化。
在人民币国际化第一轮的推进中,增加接受人民币的国家数量,无论是贸易项下还是货币互换项下,从而增加人民币的国际接受度,是隐含的战略目标。从4年的实践来看,这一目标初步达到。下一阶段应转入“人民币货币区”的构建上来,将广泛的推动变为聚焦式的突破。
从货币演进的内在逻辑来看,货币的国际化在功能上具有贸易结算、金融交易、货币储备的递进关系,在地域上则具有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演绎路径。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在功能拓展上正面临从贸易结算货币向金融交易货币提升的“瓶颈期”,需要以地域的扩展、强化周边化进而实现区域化的手段来推动。构建“人民币货币区”既是突破当前“瓶颈期”的抓手,更是促使人民币在功能上真正成为储备货币、在地域上真正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
“人民币货币区”的内涵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货币区内离岸中心的金融市场建设,二是货币区内辐射相当地域的金融服务网络建设,二者需平行推进、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其次,以“东西两翼”互补式策略来具体确定“人民币货币区”的方向。
众所周知,东盟作为“人民币货币区”的首选方向符合货币国际化的内在规律,毋庸置疑,应该作为我们的战略方向,坚决推进。但是,我们还必须要清醒地看到,人民币国际化是对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挑战和冲击,而东盟地区又是传统的美元货币区,美国不会甘心放弃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
布热津斯基曾发出过“美元的命运就是美国的命运”的感慨,这说明美元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纯经济层面,维持美元的霸权地位,符合美国的国家战略,这也意味着美国有充足的动力遏制其他货币的崛起。目前,美国已经把中国锁定为下一代战略竞争者,美国总统奥巴马明确提出战略重心转移至亚太地区,矛头直指中国。
因此,我们在确定“人民币货币区”的方向时,还要多一个备手,除了将东盟作为“东出”的战略方向选择外,还应同时展开“西进”策略,形成两翼并举的格局。
所谓“西进”,是指在中亚及其以西地区同时构建第二个“人民币货币区”,当人民币“东出”受到美国地缘政治干扰时,保有“第二战场”,推动东西两翼互补发展。
在西向上,有俄罗斯、中亚、中东等国家,中国从这些国家进口石油等初级品,并出口工业品,互补性经济特征明显。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均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或者观察员国,上合组织在加强安全反恐的同时,也启动了区域经济合作。习近平主席近期对中亚和俄罗斯的访问取得巨大成功,他所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受到上合组织的普遍欢迎。尤其是,中亚及西向地区原属于卢布货币区,美国势力对该地区的掌控力量较弱,而俄罗斯又与我国一样具有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构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共识,因此,西向具有较好的构建“人民币货币区”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事实上,在这个方向上,已经有国际货币合作的基础。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蒙古等国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此外,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等国有大型银行已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国家设立了营业机构或代表处。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元之所以长期保持着全球核心货币的地位,与其70年代后成为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有很大关联,美元可以称作某种程度上的“石油美元”或“石油本位币”。在中国的西向周边,俄罗斯、中亚、中东地区均是全球主要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则是全球最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向西突破石油国家,与卢布等西向国家的货币一道成为主要的石油计价和结算货币,将会极大地提升人民币的货币地位,构建起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战场。
债券市场和汇率市场
双管齐下
首先,推动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的制度创新,包括人民币债券市场和汇率市场的建设。
债券市场方面,建议将内地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延伸一部分到香港,即在香港市场同时引进来自大陆方面的债券发行和购买机制,加速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迅速成熟。在债券发行方面,大幅放宽赴港人民币债券的发行额度,简化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审批手续;在债券购买方面,可以参照QDII机制创新RQDII机制,即设立人民币项下的合格内地投资者制度,鼓励内地金融机构通过RQDII机制买卖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债券,并且同等量设置和提高RQDII的额度。此举既不影响国内发债主体的融资需求,又符合现行资本管制政策,同时,随着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迅速扩容,将能带动香港本地和海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市场需求,更能为海外人民币拓展投资和流动性渠道,具有一举多赢的功效。
汇率市场方面,允许内地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做市银行进入香港市场,通过RQDII机制参与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外汇交易,是可以考虑的政策选项。此举既有利于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汇率主市场的建设,也有利于内地外汇市场的市场机制完善,更为金融机构管理汇率风险开辟了新的渠道,长远看,积极意义明显。
上述两个市场的建设,进出境的均是存量人民币,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较小,同时,这部分人民币均置于RQDII机制的管理之下,额度可控,政策的力度收放自如,是短期内不放开资本管制前提下较好的变通方案。
其次,推动东盟和中亚(及以西)地区人民币结算、清算、信贷网络的建设。
构建“人民币货币区”,必然要求区内具有人民币自我循环、自我派生的机制。而结算、清算和信贷网络的建设,是基础性的工作。一方面可以发挥人民银行的作用,建设统一的覆盖东西两翼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另一方面,需要发挥国有银行的作用,在货币区内有计划地设立分支行网点,建立健全海外人民币的结算和信贷网络。
再次,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的独特作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职能之一,是推进金融的改革开放。一般而言,其金融功能有二:一是通过区内利率、汇率、资本管制的机制创新,倒逼国内金融改革;二是构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上海离岸市场的金融职能与香港市场基本相同,但由于城市禀赋的差异,上海在人民币债券市场和汇率市场建设上,很可能更有优势。从中央政府来说,推进香港与上海离岸中心的同步发展,是一种更为可靠的双保险(放心保)策略,不论哪一个市场最终胜出,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都是一种历史性的贡献。
第二阶段战略规划:
“两区、两中心、三网络”
首先,从国家层面,应制定明确的人民币国际化第二阶段的战略规划,将“两区、两中心、三网络”作为战略规划的核心。所谓“两区”是指在东盟和中亚(及以西)两个方向构建“人民币货币区”,以“人民币货币区”建设作为第二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引领;所谓“两中心”是指在香港、上海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突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建设;所谓“三网络”是指在东西两翼货币区内建立海外人民币的结算、清算、信贷网络,构建海外人民币的内生性发展机制。
其次,从中央银行层面,应聚焦于第二阶段战略规划的组织实施。一方面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人民币的受理环境,另一方面,最大限度集中力量于新战略的实施上来。
再次,从国有银行层面,应主动配合推进第二阶段新战略的实施,将各自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战略统一起来,尤其突出在东盟和中亚(及以西)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加快推进“三网络”的建设,并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中积极发挥主要做市商的功效。
总之,人民币国际化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中国就拥有了一种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发言权也将随之增加。
减少汇价风险,促进中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发展。
进一步促进中国边境贸易的发展。边境贸易和旅游等实体经济发生的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边交往中结算手段的不足,推动和扩大了双边经贸往来,加快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另外,不少周边国家是自然资源丰富、市场供应短缺的国家,与中国情况形成鲜明对照。人民币流出境外,这对于缓解中国自然资源短缺、市场供应过剩有利。
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后最直接、最大的收益就是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铸币税是指发行者凭借发行货币的特权所获得的纸币发行面额与纸币发行成本之间的差额。
中国拥有数额较大的外汇储备,实际是相当于对外国政府的巨额无偿贷款,同时还要承担通货膨胀税。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不仅可以减少因使用外汇引起的财富流失,还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
(作者系清华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