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张涛
近日,外管局公布了第二批违规办理外汇业务的5家银行名单,其中有两家银行为房地产企业办理资本金结汇,导致热钱流入楼市。
无独有偶的是,外部投资者对于中国A股市场的态度也已发生变化。如果按照较宽泛的口径来观察的话:以外汇占款剔除贸易顺差和FDI的口径,来测算流入境内的热钱,热钱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思路,虽然曾由危机前的“左边交易”转为危机后的“右边交易”,但近期则再次出现由“右”向“左”的转变:2010年9月至11月间,热钱的3个月移动平均月增量分别为172亿美元、398亿美元和470亿美元,已经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而同期的A股市场则是由9月初的3100点降至11月底的2400点附近,而自危机爆发以来,热钱同股指基本是保持同向的(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间)。因此,热钱流向的变化已经明确地表达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认可和中国资本市场的乐观情绪。
如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推进,在经过短短3个月的试点后,外汇管理局宣布,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意味着有真实贸易背景的人民币在境外滞留已经不存在任何政策障碍;同时,虽然人民银行也在去年8月份允许境外所持合法人民币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但需要获得监管层的资格批准。由此,无形中人民币在“走出去”和“流回来”之间形成一种拧巴:一方面在连年双顺差之下,中国货币环境已经被异化到只能被动对冲的境地,人民币已不能仅用一个宏观池子来框了,所以走出去成为必需做的;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中外利差之下,监管层对于人民币回流境内通道的取舍,始终紧系真实贸易这一紧箍咒,在2011年工作会议上,央行再次强调了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稳步拓宽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逐步建立健全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加强人民币跨境收付监测”。
而也就是在这种拧巴之下,就连正常渠道也被异化了:例如在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上,就有一些国内难以融资的企业,通过合成式债券的方式(即,人民币计价,美元结算,由此投资者可以享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来获取资金,但此类融资的成本也会相对较高,10%左右,面对如此高的成本,资金在短期内也只能进入房地产、资本市场等一些高收益领域才能让资金有利可图,而投资者和融资者自然的趋利避害,却进一步让监管层对于人民币回流的态度更加谨慎。例如,日前央行已经明确在港没有客户公司的情况下,跨境支付人民币就被定义为没有真实贸易背景支持,属于违规行为。
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上升,自然的结果就是人民币受追捧,结果就是积累了庞大的人民币资金流,但是之于资金流,相对缺乏的是金融产品,更不要说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立了。因此,真正解决热钱的问题,恐怕要尽快把现有的“拧巴”捋顺了,当然这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大勇气。